让语文在改变中走向创新与鲜活
广东省珠海市唐国安纪念学校 廖晶遐
廖晶遐上课照片
近期,参加一个uic培训班,老师让我们做一个体验式游戏:齐眉杆。结果都失败了。其原因是谁都没有想到可以用游戏规则里没有禁止的方式,比如蹲着或者趴在地上去完成。
这就是缺乏“改变”意识而拘于思维定势。由此联系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否也限于一些陈腐习惯当中而缺失创新行为呢?事实的确如此,在目前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的教师习惯了一些上课方式,我们的学生也习惯了既定的听课方式。于是,产生了墨守陈规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渐渐失去创新的灵感,使课堂变得一潭死水,没有了鲜活的感觉;学生对语文课堂渐渐失去激情,失去兴趣,听课时昏昏欲睡,无可奈何,更是委屈万分!
我们何不从这里展开思考:为什么我们在一些惯性的思维活动方式影响下,使语文课堂渐渐缺乏吸引力?为什么不跳出原模式,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大胆地另辟蹊径,积极创新,为课堂注入新的元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通过创新使语文课堂永远鲜活呢?笔者认为,要想创新,首先必须“改变”。也就是说,只有将旧的、落后的改变了,在改变中走向创新。为此,首先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改变。
一.改变教学理念,让语文课堂在创新中有可能鲜活。
课堂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的理念决定课堂的全部。有人说:改变主导者的理念就等于改造一个社会。这足见主导者理念的重要。要让课堂鲜活起来,要让课堂与社会的发展相融合,教师的理念就应该先鲜活起来。作为教师,需要不断的吸取社会的不断发展带来的新理念,新内容。比如:当前网络已经把全世界互联起来,把地球上生活的所有国家和地区变成了近在咫尺的“地球村”。“地球村”的说法形象地诠释了这种信息发达的时代。孩子们接受新事物快,网络成为孩子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网络语言是什么意思,教师要知道。教师还需要运用多种渠道更新教育理念,比如:保持阅读的习惯,静下心来博览群书,对于中外教育有什么变化,教师要不断了解,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的加强自身知识的更新,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保持大脑里的教育理念是鲜活的,与时俱进,才能成为一个鲜活课堂的主导者。
为此,教师首先要保持内心的安静。教育是不可急功近利的,鲜活的语文课堂来源于一个潜心研究中国人母语教学的教师。目前社会很浮躁,很多人都在抱怨,现在的老师难当,学生不好好学习,家长挑剔要求太多等等。
是啊,社会确实很浮躁,但是,抱怨是无济于事的。孩子们一天天在成长,社会一天天在发展,万物一天天在生长,孩子们黄金般的读书阶段不能耽搁,教师不能停留在抱怨的阶段。我们需要让自己安静下来思考我们的教学是否保持了内心的纯净?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许过高,但是能够保持一份安宁,潜心教研,不断探讨构建鲜活语文课堂的好方法,这种过程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潜下心来也一定会有独特的乐趣。
作为一名21世纪的语文教师,作为一名能够从事祖国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师,保持内心的一份纯净,是必须的,也是光荣的。在这个人们用呼风唤雨来形容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语文课堂需要鲜活而有效起来,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内心纯净,教育理念不断更新,面向全体学生,创新身为语文课堂引导者的教学理念,这样使语文课堂鲜活也才有可能。
二、改变备课行为,让语文课堂在创新中走向鲜活。
说实话,现在当老师,备课不容易。每学期要应付传统的教学检查,其中一个重点就是教案。而教案则是备课的最终书面成果。众所周知,检查教案也就是检查了解教师备课的情况。现在,很多教师对备课缺乏正确认识,往往受教辅书的束缚,同时,如今网络发达,所谓优秀教案铺天盖地而来,也方便了许多教师抄袭现成的教案。即使是很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尽管备课有个人特色,效果也很好,但为了应付检查,求得统一模式与标准,也要将原来在心中滚瓜烂熟的教案放弃而去抄“标准教案”,这无疑削弱了教师创意教案的积极性。
其实,对于熟悉教学内容的教师,没必要再去抄教案。要切实改变这种备课行为,因为那首先不是最适合你的学生的教案,同时也未必能体现你的教学特长与职业追求。大家知道,千篇一律的教案,是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所以,我们要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设计自己的教案,也就是设计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案。课堂上学生是千变万化的,其学习过程也是丰富与多元的,那么任何教案都只是一个大概的上课指南,所以,我们更需要在集体备课或借鉴别人优秀教案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即更贴切地根据自己的学生情况备课。
说到底,创新备课,目前要改变的主要是“备抄不备研、备教不备学”的弊端,而其中备学生又是最重要的。因为鲜活语文课堂的备课,应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充分引导他们以他们最喜欢的最自然的方式学习语文,这需要教师有广泛充分的准备。或许,这样备课会比传统的备课难度大很多,但是,其中的改变也会给教师带来的讲课的激情是无穷的,效果也自然会是很好的。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教师热爱所教的课程,并具有较好的课程素养。语文教师,作为中国下一代人的母语教师,必须要有较好的语文素养。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度。很难想像,一个不热爱自己国家母语的教师,他的学生会喜欢上语文课。
当然,传统的课堂,有很多优良的手法帮助学生学习,几千年来,继往开来的前辈总结出很多卓有实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无容置疑,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一定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一定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课堂座位的摆法,课堂提问的方式,解读知识的形式等等。有的课可以先教后学,有的内容可以先学后教;有的课可以围起来学习,有的课需要列队排座位;有的课不妨辩论式,有的课不妨演讲式,有的课在教室里上,有的课也可以走出教室上;音乐课可以注入语言元素,语文课也可以引入音乐辅助。其实,用现在的一句流行语言“没有什么不可以。”不妨大胆尝试,只要是有可能使课堂活跃起来的方法都可以尝试。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备课中积极思考,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三、改变教学习惯,让语文课堂在创新中产生鲜活。
近些年来,我们都在议论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师级的科学家现在越来越少?这并不仅仅是教育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现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中小学基础教育。因为它是人生最关键的教育时期。而教师的教学习惯,又较大的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所以,如果不改变那些不良的教学习惯,就势必无意中限制了学生创新的思维,扼杀了孩子的创新能力。比如,有些教师十分赞赏那些听话的学生,那些能够及时跟上课堂上教师引导的孩子,而极少表扬那些没有跟着教师思维走,甚至与教师引导背道而驰的学生。
从教育的公平性来说,表扬什么样的学生,怎样表扬等,也的确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一场为“创新” 。怎样才能够激发不同性格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每一个孩子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等等
在改变教学习惯中,要找到一些突破点才能产生实效。本人经过调查了解发觋,关于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是值得改变与创新的。我们要开展反思:语文作业是否真正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新的知识?是否还有其他功能和作用?怎样通过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通过反思后重新确立一套语文作业的教学思路。比如:
1、传统的单调的抄写是否效果最好?把一个生字抄写十遍,是不是没有抄写两遍再组词要效果好一些。
2、全班同学都做同样的作业有没有必要?怎样让完成作业变成孩子们喜欢的事情?
3、作业都写在纸上才是作业吗?口头的、思考的、实践活动的算不算作业?
4、作业批改的方式哪一种最好?是不是都要老师全批全改才最好?
在改变教学习惯中,还要尽可能改变学生学习上的不良习惯。例如,学生作文,是他们目前最为畏惧的事情,要么写不出,要么假大空。这主要是因为孩子们的生活体验有限,如果要孩子们写一篇以他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为题的作文,那一定是难为他了。为此,我们不妨改变一下教学思路,先要求孩子们去体验一件事,这样让学生有了亲身感受,哪怕这个感受是快乐的,悲伤的,失落的,伤感的,都是丰富的真情实感。然后再去写这一件事。比如:我在习作:捏橡皮泥之前,要求学生带橡皮泥来上课,大家一起捏,玩完了才写,就不会没话写。如,要写爱吃的水果,我就让孩子们带水果来上课,先仔细观察水果外形,然后切开,看看水果里面。描述一番,再品尝味道,说说什么感觉,谈谈感受,孩子们一定会发现一些平时没有注意的东西,这样体验之后写出的文章自然不会枯燥乏味。也产生写作激情与兴趣,“我手写我心”,真情实感便自然流露出来,也培养了学生注意观察的良好习惯。
总之,创新是语文课堂鲜活的源泉。要创新就必须先要改变,改变旧的和落后的,才会随之产生新的和先进的。在改变中尤以改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行为、改变教学习惯应作为第一要务。诚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一定会通过“改变”而走向创新,实现高效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