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结论“活”起来
文/罗桂红
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结合实际,随机应变。并且本着内容精要,要点突出,语句醒目的要求去做,让结论“活”起来,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了。
这里所说的结论是指语文教师在上课之后对所讲的内容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归纳和小结,一句话,授课后让结论“活”起来,教学效果更见精彩。
课后的结论,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提高思维能力;能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的收获更大;对学生认识升华起了一种催化的作用。
下面,谈谈对语文课后结论的探索。
一、总结式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结束方式,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教学终了时,教师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教学内容和重点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意在让学生在学习结束阶段再次强化教学要点,从中找出规律,上升到新的认识,牵固的掌握所学知识。
如教完《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可设计出这样的结束语:“这篇课文情真而意切。这种情是高尚的母子之爱,是伟大的人性之爱。这种情不是凭空而发的,而是寄寓在一件件、一桩桩对往事的具体记叙之中,作者感情的波涛随着一件件往事的出现奔涌起伏,激荡不已,读来亲切感人。要做到寄情于事,情随事现,就必须精心选择材料。母亲一生可记叙的事情很多,作者精选了最能表现母亲勤劳伟大,而又是自己印象最深的,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几件事来写,这样,不仅母亲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具体生动,跃然纸上,而且作者思想感情的容量和深度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评论式
评论式的总结,就是在总结课文时,不仅要把课文的主旨加以概括、提炼,而且对课文的内容或写法,从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方面加以评论。
如教完《挖荠菜》一文后,可总结到:这篇课文写的是挖荠菜、吃荠菜这样的生活小事,然而它却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生活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的新社会的青少年,要不要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要不要认识旧时代的黑暗与罪恶,青少年应当怎样探索人生,认识生活。这是关系到青少年一代怎样健康成长的一个重大问题。这篇课文以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文学艺术的手法,提出并回答了这一问题。
这篇课文通过生动形象的今昔对比,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辛酸与苦难,告诉人们不要忘记过去,只有了解过去的苦难,才能意识到今天的幸福,珍惜今天的幸福,并且为创造更加幸福的明天努力奋斗。
三、发散式
即讲完课后,对所讲的内容进行扩充和反思,这也叫扩展式总结。如讲完《最后一课》后,可进行发散式总结。
师:同学们,这是一篇非常有感染力的文章,是文学史上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但是,这篇文章也有它的局限性,教师教育同学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是对的。可是打败侵略者,推翻敌人的反动统治,只靠语言——只靠记住祖国的语言行不行呢?不行的,靠什么呢?
生:(有的)靠武力。
师:对啊!靠武力——要靠暴力革命,靠武装斗争,这是都德的局限性。作者的局限性还反映在他写的人物中,其中小弗郎士写得最好!但是没有写完。课后的作业是替都德将“我——”写下去,写出一个完整的结局来。
四、比较式
即讲完语文课后,把某此相似或相反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式总结。如学习了《范进中举》,将其与《孔乙己》可作如下比较式的总结: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和肉体。其次,《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淋漓尽致。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作者的态度决定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由此可见,恰当地运用比较式总结,更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让结论“活”起来的方式很多,这里只介绍了4种而已,借此抛砖引玉。不过要掌握课堂结论这种教学技能,还须注意三点:1、要注意对知识的整理和归纳。因结论要求简洁、明快、扼要、富有创造性。怎样归纳要视情况而定。2、要注意安排学生的活动;3、要安排好结束的时间。
作者单位:云南省永胜县金官中学